出国看病服务机构出国看病网指出:胶质瘤是颅内最常见的肿瘤,发生于脑内,无边界,呈浸润性生长,多为分化程度较低恶性程度较高的肿瘤。在传统上以手术治疗为主。但其因前述的生物学特性,很难 “全切”得到“根治”。故一直有此观点:此类手术难度不大,对肿瘤切多切少都一样,术后主要靠放化疗抑制肿瘤生长,以延长病人生命。实际上,这一观点有失偏颇。病人的手术质量,与随后放化疗效果是有相关性的。即在尽可能保护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将肿瘤的主体“全切”,能为后续的放化疗打下良好的基础,使放化疗能发挥出最佳效果,而提高患者某一时段的“治愈率”。
总体来讲,胶质瘤切除术有两个显著的特点:其一,因为胶质瘤生于脑内,故其是颅内唯一可“正当 ”“按需”切除非功能区的脑组织而并不背离现代 “微创”理念的手术;其二,也因其生于脑内,故此类肿瘤并不像脑膜瘤之类有“根”,完全可在术中“掏”除肿瘤,而不必要求骨窗将肿瘤暴露的十分到位(当然涉及功能区的手术除外)。换句话说,比起脑外肿瘤,其开颅可大大简化。
即便上述两点使得胶质瘤切除术的开颅“简便易行”,但要想让这类病人享有高质量的手术,还是有相当难度和讲究的,也就是说,胶质瘤切除仍然是具有较高技术含量的手术。术中主要的难点在于如何判断掌控切除的范围、深度及能精准的辨识并避开功能区,而不至于在术中迷失方向。另外,就其浸润性的生长方式,广义而言胶质瘤均属恶性肿瘤,所以手术均要达到充分减压的目的。下面我就选择几种常见典型的胶质瘤切除术来对此进行分析说明。
1、额叶胶质瘤
即指发生于中央区以前的额叶肿瘤。由于额叶宽大,大致可将其分为额极、额外侧(有时累及岛叶)、中央区前及额深部(脑室额角、底节区和胼胝体-透明隔)等几个部分。
首先,由于胶质瘤的“根”在脑内,术中可由此及彼的“掏”除肿瘤组织,故额叶胶质瘤不管累及那个部位均可选择简单的较少损伤的冠状缝前(或其后1-2cm)中线旁马蹄形切口(前翻)骨窗开颅。这样,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免除了损伤较大的相对复杂的如冠状切口额部开颅或额颞开颅。
其次,关于额叶可切除的范围。理论上,中央区前之额叶组织均可切除(左侧应躲避Broca区)。关键在于对深部边界的把握。应记住几个“地标”式结构:
A、脑室额角。若术中额角开放,因其外侧即为底节豆状核,比邻内囊,所以,额角可作为额叶深部的后内侧边界。
B、在额角外侧底节处的脑组织呈灰黄色或灰褐色,质地较软,有时似肿瘤组织。这即为额叶深部的后外侧边界。
C、当然,侧裂是额叶易于辨识的后外侧边界,这里只是要谨记左侧额叶中下回后部,侧裂旁3x3cm范围内即为关键的Broca区。这一区域的脑回具有特征性形态肉眼即能辨认:三组锥状脑回如花心般向汇聚侧裂。故向外切除左侧额叶时,应保留距侧裂不少于3cm的皮层脑回。
D、传统上,额叶切除在底面达到嗅束中部就可以了,但如今根据需要,早已远远超出突破了原来约定俗成的“危险界限”,甚至可越过大脑前动脉的A2段向后切除达到终板-视交叉一线。
E、纵裂虽是额叶天然的内侧边界。但当肿瘤累及胼胝体-透明隔而常常侵犯至对侧时,也可循肿瘤组织而适当越界将其切除。当肿瘤生长的更加巨大而广泛时,上述“地标”可能出现扭曲移位,手术不要过于激进,应注意辨识,以免越界损伤深部重要结构。
F、最后,额叶切除时,理论上可切除脑回的最后界限在中央区前均可。但为安全起见,最后可切除的边界定在冠状缝后2cm处。实际上,大多数情况下,为进一步提高保险系数,常将此边界定在冠状缝或冠状缝前2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