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年仅 27 岁的当红演员金宇彬被证实罹患鼻咽癌,目前正在进行药物治疗与放疗,有医生推测其为鼻咽癌 2、3 期患者。
为什么年纪轻轻就换上了鼻咽癌?鼻咽癌有多可怕?生活中又有哪些症状需要注意呢?
鼻咽癌80%患者在中国
尽管全球范围内,鼻咽癌不属于常见恶性肿瘤,但其发病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在北非和东南亚地区属于常见肿瘤。鼻咽癌的发病年龄大多在40岁~60岁之间,男性多于女性。
我国是鼻咽癌的高发国家之一,流行病学数据表明,全世界约80%的鼻咽癌都发生在我国,且明显呈现出南高北低的地域差异,我国南方沿海地区鼻咽癌的发病率在世界居于前列。
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每年鼻咽癌新发6.5万病例,中国占2.8万例,广东、广西、湖南、福建、江西、海南等省区以及香港、澳门地区都是鼻咽癌高发区。
鼻咽癌又被称为“广东瘤”,是全球极少数以地区命名的肿瘤之一。在所有肿瘤当中,广东鼻咽癌发病率最高,每10万人当中大约有30人患有鼻咽癌,发病率占全国的60%。
鼻咽癌患者分布图
鼻咽癌如此“偏爱”我国,是否与我国地质环境、人群基因,生活习性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呢?其实事实确实如此。
鼻咽癌高危因素不止一种
就目前而言,鼻咽癌的发病原因尚无明确的医学证据证实,但是有几种高危因素与鼻咽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在日常生活中应当保持一份警惕。
遗传:由天不由人
有研究显示:广东中山市 244 例鼻咽癌中,25 例的家人亲戚中同样患有鼻咽癌;移居欧美大陆的广东人,他们的华裔后代中鼻咽癌的发病率也明显高于当地人群。
还有一个挺有意思的研究就是,跟说客家话、潮汕话的广东人相比,说粤语的广东人更容易得鼻咽癌。
有人说这是因为粤语过重的「鼻音」导致鼻咽癌高发,其实不然。说客家话、潮汕话的广东人,他们的祖先大部分都是从北面迁移而来的。归根结底,这一现象还是种族特异性,遗传因素是罪魁祸首。
感染:EB 病毒导致鼻咽癌
EB病毒(Epstein-Barrvirus,EBV)是一种普遍存在的人类疱疹病毒,在致人类感冒的病毒群中,EB病毒是其中常见的一种。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的研究表示,95%以上的成年人在人生的某个阶段都会感染EB病毒。但只有在人体免疫力低下时,EB病毒才可致病、传染。
EB病毒与鼻咽癌的密切关系已经是世界公认的事实。EB病毒,又称人类疱疹病毒4型(Human herpesvirus 4 (HHV-4)),大量病例都证明,鼻咽癌患者体内不仅存在大量的抗EB病毒抗体,而且抗体水平随着病情变化而上下波动。采用分子杂交及聚合酶链反应技术,更是能够直接检测到鼻咽癌活组织中EB病毒特有的表达产物。
自然环境:高镍少硒
地区自然环境造成人群对某些微量元素摄入的失衡,例如在广东,土壤、水、大米中镍的含量高于其他地区。临床研究发现:鼻咽癌患者头发中镍的含量也要高于健康人群。高镍饮食可能成为鼻咽癌发病的促进因素。
在动物实验中已经证实,摄入过量的镍,会「放大」亚硝酸盐致癌的效果。
生活习惯:喜食咸鱼咸肉
传统的广州居民喜欢吃腌制的咸鱼咸肉,与熏烤肉类、腌菜酸菜一样,这些食品里面含有大量的「亚硝酸盐」。
这些亚硝酸盐在体内会变成「亚硝胺」,而亚硝胺是近 30 年最受人们关注的致癌物质之一。亚硝酸盐不但可以诱发鼻咽癌,还可以诱发肝癌、食管癌和肾癌。
以上原因有很多为不可控因素,那我们该如何逃脱鼻咽癌的魔掌呢?早预防早治疗是关键举措之一。
鼻咽位置特殊,就像一间位于鼻腔与口咽之间的“密室”,鼻咽发生癌变的症状也常被其他疾病“忽悠”,故而不易被人察觉,等到真正确诊为鼻咽癌时,往往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在临床上,超过70%的鼻咽癌患者首诊时已经是局部晚期了。
捕捉鼻咽癌露出的“马脚”
像很多疾病一样,鼻咽癌“来袭”之际,也会露出“马脚”,表现出多种症状。如果能及时捕捉到这些“马脚”,及时确诊病情并接受治疗,将获得良好的预后。目前早期鼻咽癌(Ⅰ、Ⅱ期)患者 5 年生存率已达到 76%~90%,但晚期(Ⅲ、Ⅳ期)患者单纯放疗 5 年生存率仅为 20%~50%。可见,早发现、早治疗对于鼻咽癌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凡出现以下症状时,应当引起高度重视,进行排除鼻咽癌的相关检查。
回吸性涕中带血
鼻咽癌位于鼻咽顶部,即鼻腔的后方、咽部的最上方,故此处被称为鼻咽部(鼻与咽的交界处)。原发性鼻咽癌肿块如果突破表面黏膜时,往往导致黏膜糜烂,则容易出血,主要特点就是回吸性鼻分泌物带有少许血丝或血块,以晨起后多见,属于鼻咽癌的早期症状之一。
注意:如果在一段时间内,连续性出现回吸性涕中带血,应当及时看耳鼻咽喉科,并做鼻咽部的检查(以纤维鼻咽镜的可靠性最好)。
回吸性涕中带血不一定就是鼻咽癌,也可见于其他情况,主要有:鼻咽部的急性或慢性炎症、鼻咽部或鼻腔后部毛细血管扩张或迂曲、鼻腔后部的病变等。
进行性持续性鼻塞
如果在一段时间出现进行性持续性鼻塞,即鼻塞日夜均存在而且越来越有所加重,就要注意了,这种情况多见于鼻咽癌晚期病变较重者,由于肿块阻塞后鼻孔所致,后鼻孔镜容易发现。
注意:进行性持续性鼻塞也可见于鼻腔或鼻窦的恶性肿瘤、良性肿瘤、以及鼻腔异物(多见于儿童,成人较少,以医疗因素所致为主)。
耳鸣与中耳积液
鼻咽癌所在部位紧邻咽鼓管,鼻咽癌肿块较大而向咽鼓管方向发展时,即可挤压咽鼓管,导致咽鼓管闭塞不通,从而引起耳鸣、顽固性中耳积液,并致听力下降,或有耳内胀闷感、微痛感。
出国看病服务机构出国看病网提醒:耳鸣与中耳积液更常见于非化脓性中耳炎。如果患者总是一侧中耳积液,穿刺抽液不久又复发,则应当考虑是否有鼻咽癌,并做排除鼻咽癌的相关检查。
头痛
头痛可属于鼻咽癌的早期症状。约69%的鼻咽癌患者初发症状有头痛。鼻咽癌早期引起的头痛主要属于神经反射性头痛,其特点是头痛呈间歇性,部位不固定,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头痛越来越密集,部位趋固定。鼻咽癌晚期可呈剧烈性头痛,部位固定,晚上加重。放化疗后出现头痛,可能为肿瘤复发。
注意:头痛原因极为复杂,如果需要排除鼻咽癌、颅内肿瘤,一般宜做头部CT或MRI检查。
颈淋巴结肿大
鼻咽癌容易发生向颈部转移的症状,颈部肿块通常先见于同侧颈淋巴结,然后可转移至对侧。淋巴结肿块常见于胸锁乳突肌上段的前缘、后缘或其内侧。初发时肿块可只有一个,形体不大,但不可移动(活动度差),按之稍硬而无痛感;但在不长的时间内肿块数量增多,形体增大显著,硬度提高,相互融合成巨大肿块如拳,从外表看可见结节状不平,此时或可引起颈部疼痛。无论何时出现,鼻咽癌向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症状均属于晚期症状。
注意:怀疑颈部淋巴结肿大属于鼻咽癌转移,首先是需要对鼻咽部进行检查;鼻咽部正常者,可对颈部淋巴结做穿刺或手术活检。
颈部淋巴结肿大不仅可见于鼻咽癌转移,也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或其他多种疾病。发现有颈部淋巴结肿大者,均应当尽早看耳鼻咽喉科,以明确可能的原因,必要时根据医生的建议做相关检查。
战胜夺命“杀手”,三步走疗法
1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一直是治疗鼻咽癌的首选方法。原因是多数鼻咽癌为低分化癌,对放射线的敏感性高,并且原发灶和颈部淋巴引流区域容易包括在照射野内。
2手术治疗
手术治疗对患者的健康有一定影响,应该选择合适的对象。适用对象:
1)病理类型为高分化鳞癌或腺癌以及其他对放射不敏感的癌瘤,病灶局限在顶后壁或前壁,全身无手术禁忌症者可考虑对原发病灶的切除。对Ⅱ、Ⅲ、Ⅳ期的患者均不宜手术治疗。
2)对放射治疗后鼻咽或颈部有残留或复发病灶,如局限在鼻咽顶后壁或前壁,无颅底骨破坏,一般情况好,近期作过放疗不宜再放疗者,可考虑切除病灶。
3)颈部有残留或复发时,如范围局限、活动者可考虑作颈部淋巴结清除手术。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有残留时手术宜早,在放疗后3-6个月内及时处理,预后较好。
3化学治疗
化疗也是中晚期鼻咽癌常用的治疗方法,常与其他治疗方法同时使用。研究发现,鼻咽癌95%以上属于低分化癌和未分化癌类型,恶性程度高、生长快,容易出现淋巴结或血道转移。鼻咽癌确诊时75%的病人已属于Ⅲ和Ⅳ期,病期愈晚,远处转移机会愈多,预后亦愈差。放射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方法,不能预防远处转移,因而合并应用化学物或几种药物联合治疗,可能使肿瘤缩小或消灭微小病灶,提高治疗效果。
治疗不易,日常预防是关键
1积极戒烟
尽量避免长期暴露在污染严重的环境中,并积极戒烟。因为香烟中含有大量的尼古丁,它是一种难闻、味苦、无色透明的油质液体,挥发性强,在空气中极易氧化成暗灰色,能迅速溶于水及酒精中,通过口鼻支气管黏膜很容易被机体吸收,诱发鼻咽癌。
2均衡饮食
注意饮食的结构,不要偏食,要多吃蔬菜、水果等含有大量维生素的食物。在饮食上,少吃或不吃含亚硝胺类的食品,如腌制的咸鱼、咸酸菜、咸肉和某些含亚硝胺类的罐头食品。
据调查,10岁以前儿童吃咸鱼,其患鼻咽癌的危险性显著增加,因此儿童更不宜食用。
3重视身体
对于反复出现治疗效果不佳的鼻堵、鼻衄、流涕等症状不要轻视,应尽早到正规医院就诊,如发现鼻涕带血或吸鼻后口中吐出带血鼻涕,以及不明原因的颈部淋巴结肿大、中耳积液等应及时作详细的鼻咽部的检查。
4定期检查
鼻咽癌高发地区和有鼻咽癌家族史的人,应进行鼻咽癌普查,EB病毒检测可以作为普查的一项指标,约80%的鼻咽癌患者EB病毒检测阳性。鼻咽癌男多于女,建议一般男性40岁以后,须定期筛检,若有家族病史者则须提早至20岁以后。